“林縣人民多奇志,誓把山河重安排!”10月2日的北京,云淡天高,金風(fēng)送爽。雄壯有力的《紅旗渠》歌聲回蕩在國家博物館展廳里。林縣人民近半個世紀(jì)前“與天奮斗,與地奮斗”的豪情感染著所有的參觀者。
紅旗渠工程1960年開始施工時,正是我國的困難時期,林縣的男女老少還是勒緊褲腰帶,熱火朝天地開挖紅旗渠,一干就是10年?!罢娴氖悄信仙冽R上陣啊!就連小學(xué)生放學(xué)都搬塊石頭到工地?!苯庹f員動情地給參觀者解說著一張照片,照片上勞動者的隊伍蜿蜒在巍巍太行之上。
“那個時候生活困難,沒有飯吃,就派專人到處挖野菜煮著吃,肚子雖然空落落的,但沒有開小差的。當(dāng)時大家伙想法很簡單,就是我們苦干一輩子,讓后代享福!”55歲的勞模郭秋英指著展出的干野菜,深情地回憶當(dāng)年情景。
“自力更生,艱苦奮斗”是紅旗渠精神的精髓。展覽中有這樣一組數(shù)據(jù):整個總干渠、3條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,共投工3740.17萬個,投資6865.64萬元,其中國家補(bǔ)助1025.98萬元,占總投資的14.94%,自籌資金5839.66萬元,占86.06%(其中含投工折款,一工1元錢)。
“我父親犧牲在紅旗渠工地,媽媽又把我送上了工地,當(dāng)時我13歲,媽媽跟我說:‘孩子啊,你爸沒能引來水,你去!’”當(dāng)年13歲的張買江如今已經(jīng)年過半百,但說起這段往事來,聲音還是哽咽了,“紅旗渠水引到俺村的那天,媽媽在池塘邊坐了一夜,哭了一夜。她高興??!”
“媽媽,他們?yōu)槭裁床挥玫踯嚹??”李娜小朋友天真地發(fā)問,惹來人們一陣善意的笑聲。解說員帶領(lǐng)大家來到展廳中央,那里展出著人們當(dāng)時使用的簡單工具:自編的籮筐,自碾的炸藥,自制的獨(dú)輪車。解說員聲情并茂地說:“林縣人民就是用這些簡單的工具,10年間挖出了1696.19萬立方米土石,把這些土石堆成高2米寬3米的墻,可以連接哈爾濱和廣州!”
“紅旗渠是怎么修成的?我覺得就是兩條,領(lǐng)導(dǎo)的決策和群眾的干勁,只要這個決策是想老百姓所想,為的是老百姓最需要的東西,那老百姓就舍了命跟你走?!?8歲的勞模李改云難以抑制自己的激動,“林縣人民缺的就是水,我們的楊貴書記不容易啊,頂住了多大的壓力,冒了多大的風(fēng)險?但他認(rèn)準(zhǔn)了一條,只要是能造福百姓的事,冒多大的風(fēng)險都去干。那我們老百姓還有啥說的?干唄!”
“您覺得紅旗渠精神對今天有什么意義?”一位大學(xué)生問正在現(xiàn)場解說的特等勞模任羊成。老人背后就是還原他當(dāng)年腰懸粗繩在懸崖峭壁間排險場面的模型。他略一沉吟說道:“我覺得,以前搞水是為了人民,改革開放也是為了讓人民富起來,道理都是一樣的。只要*的政策真正為老百姓著想,老百姓就有的是干勁,咱們就沒有干不成的事!”
走出展廳,翻看留言簿,一句鏗鏘有力的話映入眼簾:“人民的力量是戰(zhàn)無不勝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