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州人都說,紅旗渠里流淌的是精神。這條精神之渠,來自飽含中華民族氣質(zhì)的太行山脈。
紅旗渠,讓磨礪千年的民族精神化為有形的“人工天河”,奔流至今。
張益智出生第二年,1500多公里的紅旗渠全面建成。那是1969年7月,剛結(jié)束十年奮戰(zhàn)的林州人豪氣干云,“引水如牽牛,劈山如切菜”。
耳濡目染下,張益智繼承了太行山石般堅硬的個性。
由于家貧,張益智16歲就外出打工,連雙鞋都沒有。光著腳干了71天活,腳底的皮磨得比皮鞋底都硬,母親心疼得很,他卻只顧著為71元錢的工資高興。
他不甘心做小工,想當更有含金量的瓦工。管事的不讓學(xué),他趁著休息時間偷偷學(xué)。19歲,他如愿成了瓦工班長;21歲,當上管理工人的工長;26歲,他就成立建筑公司獨當一面了。
2012年,在當?shù)乇Wo生態(tài)、發(fā)展旅游的號召下,張益智接手家鄉(xiāng)幾乎廢棄的萬泉湖景區(qū)。投入5000多萬元后,道路、植被等初見成效,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卻沖毀了這一切。
“丟了錢不能再把名字丟了,繼續(xù)干吧!”張益智二話不說,更多錢投進來,全國各地2000多名員工調(diào)回來,附近老百姓蹚著水來捐款。大戰(zhàn)一百天后,景區(qū)煥然一新。
目前,景區(qū)累計投入5億多元,修了30多公里山路,綠化2萬畝荒山,還建有高標準民宿,一片光禿禿的石頭荒山真正變成了湖清林秀的風(fēng)景區(qū),每年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。
這種逆流而上啃下硬骨頭的滋味,45歲的王付銀深有共鳴。
他有一支300多人的建筑隊伍,號稱“老虎營”,專接別人干不下來的高難度活兒。漢十高鐵關(guān)鍵控制性工程——崔家營漢江特大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連續(xù)剛構(gòu)拱橋,300米跨度沒有一根柱子,王付銀團隊24小時施工,不僅圓滿完成任務(wù),還搶出了70天工期。
這是精神的傳承。20世紀80年代,十萬修渠大軍出太行搞建筑,憑著吃苦耐勞的品性,林州建筑闖出了名氣和口碑。如今,僅在當?shù)刈缘慕ㄖ揪瓦_860家,撐起了林州經(jīng)濟的半壁江山。